本文禁止轉貼至其他網站

郁子於2002年5月26日完稿;2005年2月27日修稿

邊聽Hagood Hardy MY HOME 精選集

 

動畫的意識流,我想可以從「機動戰士GUNDAM」的NEWTYPE說起,因為擁有新人類的敏銳觀感,所以戰鬥能力比一般人強。地球聯邦與吉翁都在努力研究,試圖倚重新人類的力量擊敗對手。

 

    因為受到EVA市場上的衝擊,此後涉及意識流或探討人內在自我的動畫作品愈來愈多,例如「少女革命」、「餓沙羅鬼」及像「COWBOY  BEBOP」這類黑色動畫的興起。 

 

    「少女革命」利用純粹童話故事的簡單心裡加以演化、變形反應出人性的黑暗面及潛藏的非理性甚至達到變態程度的意識,我只看過它的幾集動畫,光看表面劇情也不甚了解在演什麼,要用內在自我反省的角度去看。「少女革命」在日本評價很高,它把舞台劇的表現手法融入在動畫裡,看這部動畫會聯想到寶塚,與另一部池田理代子的「凡爾賽玫瑰」由漫畫轉變成寶塚舞台劇的表現方式正好相反。

 

    我覺得幾原邦彥的少革與庵野秀明的EVA,其作品主題描述人性黑暗大於人性光明,少女革命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應該去作心裡輔導,主題歌也很奇怪,不合邏輯,BGM採用像舞台劇的表演音樂,十分特別。少女革命的編劇榎戶洋司與另一位作家2000年在NEWTYPE雜誌上連載小說「少年王」也是和少革一樣黑暗的作品。2001年齊藤千穗又再次與幾原邦彥合作漫畫「S與M的世界」,光看這個名稱就足以讓人想入非非。

 

    「餓沙羅鬼」是SUNRISE重量級導演高橋良輔休息一段時日後精心策畫的大作,起先在〝NEWTYPE〞1998年1至10月號上連載小說,於10月4日開始在電視台播映,2000年博英社取得版權發行VCD,直到2002年5月21日才開始在衛視中文台播放。這部動畫利用傳統的戰士能舞結合生物神經系SF動畫元素及類似NT的意識交流錯綜編織成一個探討日本與美國政治關係及政商勾結的作品,作戰兵器TA在這部作品不過是陪襯花瓶,不若鋼彈這個軍事武器的研發能夠左右劇情走向,而在2002年出淵裕初執導的「RAHXEPHON」也提到男主角與RAHXEPHON的意識交流。

 

    在意識流的動漫畫裡,有時不以思維明確的對白來表示人物行為的動機,給觀眾一個想像空間,讓觀眾自行去揣摩人物的想法及行動的意義。有時利用情境的塑造來反映主角的內心世界而不用人物的言語及動作來呈現。

 

據我觀察,自EVA以後的日本動畫劇情大致有下列幾項特徵:

 

一、對傳統道德的批判:以「超GALS壽蘭」為例,像壽蘭這種經常違反校規不聽老師話不寫功課懶得念書又成天打扮花枝招展在涉谷街頭盡情玩耍不受禮教約束的女孩,在一般世俗眼光看來就像太妹一樣被認定為壞女孩,就像群青老師看待壽蘭的那種態度,同時也諷刺表面是公正廉明的好老師形象背地裡卻是一位非常勢力相當自私的人,這種穿戴著狼皮的假道學之士,在社會上比比皆是。由此我們可以檢討校規所代表的意義,與學生的某些行為背後真的是我們所想的那樣是錯誤的嗎?我們經常所犯的錯誤是認定某些行為發生時就一定是錯的卻不仔細推究事件背後發生的原因。在「GTO」中也是一樣,探討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是什麼,教育的意義又在哪裡?怎麼樣才能算是一位好老師,以學生的立場而言,真正的好老師應該具備什麼條件?老師不單只是一部傳授知識的機器,還必須去試著了解每位學生的想法與所面臨的問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代教師經常忽略為學生解惑這一項,不光是解決課本上的疑惑,也要解決學生心理上的疑惑。

 

二、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傾向:例如「最遊記」裡的每位男主角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潛意識裡都有想逃避現實自我封閉的傾向,然後逐漸在與夥伴相處中慢慢敞開心扉了解外面的世界。當父母不去試著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而一昧指責時,或朋友無法了解為自己解決問題時,有時就會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選擇自殺或自甘墮落來逃避現實。

 

三、價值觀的相對與多元而非舊時動畫所強調的單一價值絕對論:舊時動畫那種伸張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的絕對價值觀在現在的動畫內容中已不常見。「機動戰士GUNDAM」故事裡就闡示了這種價值觀相對論的道理,而這正是文化人類學一直在探討的主要課題。人類學家賀斯科維茲認為:「全世界眾民族有極為分歧的價值體系,這是個人類學研究發掘出來的一項不容辯駁的事實,因此並沒有絕對標準或固定價值觀。」(摘錄自時報出版〝文化與道德〞一書)我們心中所認為的惡在別人眼光看來或許無傷大雅,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不知不覺犯一種錯誤:我們經常會用自己所認定是對的價值觀強壓在別人身上而不考慮對方的想法,這便是鬥爭的開端,歷史上的宗教戰爭就是如此。

 

    在單一價值觀絕對論的動漫作品裡,觀眾(讀者)很容易理解創作者表達的意念,而觀眾也會自然而然地去相信故事中表達的真理是正確的,這類的動漫作品比較不會表現出深層的概念;而在相對價值觀的動漫作品裡則要觀眾自己去思考故事背後潛藏的意義,創作者的真正想法只是作品當中的某一部份而不是全部,每位讀者所領會故事中的意義及解釋都不太一樣。

 

四、個人對群體的調適與認同:在「VANDREAD」及「FRUITS  BASKET」都在闡述一個人來到陌生的環境要如何適應團體及理解他人,成為群體的一份子,就像我們剛考上學校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或第一天到公司上班,你必須要了解校風及公司文化,認同這個群體的共同價值觀你才能在這個團體生活下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特別個體,在眾多特別個體中必然有一個共通點來支持這個群體的存在,你必須自己去找到那個共通點然後加入那個群體而不是群體要來配合你,我們經常在講的EQ就是個人在團體中人際關係好壞的一種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