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禁止轉貼至其他網站

郁子於2010年2月20日完稿

邊聽賴英里「神秘地帶」專輯

參考資料:黃金旺族圖錄

展出時間:2010年2月6日至5月16日

參觀時間:2010年2月19日

 

GOLD&GLORY 

 

契丹,一個馳騁於中世紀蒙古草原的強悍民族,隨著大遼王朝的隕落,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如今我們只能從挖掘到的喪葬祭品及文獻史料去了解契丹人的風俗習慣與宗教文化。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族,自耶律阿保機統一蒙古各部族建立契丹王國以來,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東亞與中亞之間的貿易要衝,遂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人文薈萃之地,遼國版圖東至庫頁島,西至新疆哈薩克共和國一帶,當遼國被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國所滅之後,他們遷徙至今日中東的吉爾吉斯共和國一帶建立西遼國,直到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率領的蒙古軍隊所滅,之後逐漸被當地的土耳其民族同化,成為伊斯蘭教的信奉者,原本屬於契丹族的傳統文化已不復見。

   

這是我第一次從展覽中了解蒙古草原部族的歷史發展與文化風俗,過去我對契丹人的了解就只限於高中歷史課本的簡短幾行字介紹,對於契丹人的文化風俗則是一無所知,透過這個展覽,我才對於中古時代蒙古人的生活風俗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以往我看展覽都是不聽導覽解說的,除了之前台北美術館展出的海洋堂御宅族文化展有聽傻呼嚕同盟在現場解說以外。我看展覽都把重點放在展品本身,看板文字解說有時會因為時間來不及而不會仔細看,我都是買導覽手冊或圖錄回家慢慢仔細看的,看圖錄通常都會比聽現場的導覽解說甚至是現場展覽看板的文字介紹還要來得詳盡,因此我覺得沒有必要額外花一百元聽隨身聽解說或是聽解說員現場講解。

   

不過這次我難得聽導覽解說員從頭到尾講解一遍,與其他一般展覽解說員只是走馬看花地挑部份重點展品講解不同的是,這位解說老師講解得非常詳盡,幾乎把現場的每樣展品都仔細地講解一番,花了將近兩小時的時間,然後我又花了將近一小時到展場裡的視聽教室看中天新聞介紹關於這次展覽文物從墓室裡挖掘出來的過程,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展場的液晶螢幕播放的挖掘古跡介紹因為聲音太小聽不清楚又沒有字幕,所以只好放棄不看了。

   

這次大遼文物展的展出重點,在於吐爾基山墓、耶律羽之墓及陳國公主墓的喪葬物品。吐爾基山墓的主人姓名不詳,有學者認為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妹妹余廬睹姑因為叛亂被下毒處死,出於皇親國戚所以給予厚葬,不過另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該墓葬主人應該是一名巫師,因為其陪葬物品及頭飾穿著具有契丹人信奉薩滿教的薩滿巫師的特徵。耶律羽之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堂弟,遼東丹國左相,其墓室用綠色琉璃磚砌築,裝飾華麗,被盜過兩次。陳國公主18歲病逝,16歲時嫁給舅舅蕭紹矩,該墓未被盜過,是目前發現最完整的遼代墓葬。

 

草原文明的追尋

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基本上是由長城以北的草原遊牧文明與長城以南的平原農業文明所共同交織而成的,伴隨政治上彼消我長的疆域版圖的變遷,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的融合激盪之下,使得漢人文化多少帶有一些草原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草原民族文化也掺雜些許漢人的文化風格。北朝樂府『敕勒歌』所唱的詩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充份展現了蒙古草原上的人文風情。從現場展示的西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的青銅短劍及曲刃短劍可知當時春秋戰國時代的東胡族與漢人同樣使用青銅器為生活用品;獸紋金飾足見匈奴人喜歡用猛獸特別是虎作為裝飾圖案,表現匈奴人英武勇猛的強大形象。從西元一至三世紀的各種野獸紋飾牌及鳥行步搖冠上的鳳鳥裝飾圖案可以看見匈奴人與漢人審美觀混合的風格。

 

遊牧文化的歷史腳步

滾滾黃沙的點點綠洲,是草原遊牧民族的故鄉,隨著國家的建立及受到漢人農耕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發展為半耕半牧,馬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牲畜,無論是搬家、打獵、放牧、娛樂甚至是戰爭,都離不開草原居民對馬的絕對依賴。現場展示遼代當時的王宮貴族所使用的各種馬具,像是陳國公主墓出土的包銀馬鞍、鑲玉馬絡、蹀躞帶、鞧帶、鎏金馬蹬、鑲玉胸帶等等。

 

遼代的生活與工藝

契丹人在戰爭中,經常帶著俘虜至遼國境內從事農耕及各種工藝製作,契丹人日常生活使用的文字仍是以漢字為主,雖然他們有根據漢字發展出他們母語使用的大字及小字,然而隨著遼國的滅亡,這些大字小字的使用也跟著失傳了。日用器皿也多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現場展示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花口杯,瑪瑙項鍊,銀鎏金的紋盤、紋碗及唾盂;吐爾基山墓出土的鎏金摩羯紋盤、銀鎏金的提壺、雙獅紋盒、銅鏡、漆盒;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銀鎏金龍紋匲盒、金縷花香囊、弧形金盒、金手鐲及戒指、青花瓷碗;還有其他各地出土的文房四寶銀具、皮囊瓷壺、白瓷壺、玻璃杯、釉色瓷瓶、絲織品等等。

 

契丹人的生與死

契丹人和古埃及人一樣相信靈魂不滅,希望在死後的世界也能過著和死前一樣的生活,因此墓室存放的物品除了冥器之外,就是死者生前所使用的各種生活用品。陳國公主的屍體用銀絲網絡包覆,臉上戴著黃金面具,如同圖坦卡門一般,戴黃金面具的作用學者的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與薩滿教的宗教信仰有關,也可能是為了掩蓋屍體腐化之後的醜陋面容。從墓室的壁畫及散樂石雕中可以知道當時契丹人窄袖左衽長袍的服飾,演奏笙、腰鼓、琵琶、笛、排簫等樂器,使用與漢人同樣的茶具喝茶及騎馬用老鷹捕獵天鵝的情景等等。

 

契丹人的宗教觀

契丹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是以自然力及自然物為崇拜對象,並賦予某種程度的人格化,在建立遼國以後,將宗教與王權結合,形成政教合一的絕對權威統治。為了籠絡境內漢人,也吸收了儒家、道家與佛教思想,在王潮中期以後更是崇尚佛法,在現場展示的佛教法舍利塔上可以看見宣揚儒家孝道與道教神明的雕刻裝飾,足見遼代兼容並蓄、包容多元文化的特色,另有展示釋迦佛像及陀羅尼經咒版等等。

 

結論

對於契丹人的了解,一般人最熟悉的就是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與射鵰英雄傳了,射鵰三部曲故事的始末,郭靖從大漠到中原,張無忌從中原回到大漠,前後呼應。看見展覽現場的那幅契丹人用老鷹騎馬打獵的壁畫,就讓我想起胡歌飾演的郭靖拉大弓射鵰的畫面,雖然胡歌在該劇僅就射這麼一次鵰卻讓我印象深刻;喬鋒身為契丹人卻被漢人養大,夾雜在國家與親情之間難以抉擇,而與喬鋒類似命運的楊康,兩人最後都是以悲劇收場。大時代的兒女情長,敵我不分的矛盾情結,表現了故事中以漢人文化為歷史本位,草原民族文化不受重視的漢人民族優越情感,即使是曾經創立人類史上最大帝國版圖的蒙古人,佔中國歷史的地位份量也不過是一小部份。

 

「小黃狗的窩」這部電影是我看的唯一一部描述蒙古人民草原生活的電影,從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到蒙古人的刻苦耐勞、崇敬自然及純真善良的一面,劇中小女孩娜莎對狗兒的愛憐及娜莎一家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描述讓我了解現代蒙古人的真實生活情形。

   

這次展出的物品都是來自內蒙古考古文物的挖掘,希望將來有機會也能見到外蒙古的考古文物及詳細介紹成吉思汗當年開疆拓土的西征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