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禁止轉貼至其他網站

郁子於2009年12月6日完稿

邊聽「佐橋俊彥 神槍少女原聲帶」、「Hagood Hardy My Home」

參考資料:展覽照片

展出時間:2009年10月21日至2009年12月13日

參觀時間:2009年11月28日

 

展覽海報  

 

古代的沉船寶藏,神秘的海底遺跡,偶然的大海潛遊使我們驚覺海底的埋沒歷史與不可思議的真相,以往人類的考古重點多集中在陸上遺跡,鮮少會去想到歷史謎團的解答也許就在海底的某處,那些歷史上莫名失蹤的船隻透過現代海中探測儀的搜尋而找到其殘骸並加以檢視,逐步建構出古代海上絲路的貿易演進史。

 

鄭和是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在他下西洋的這段期間所行經的路線,成為現代研究東南亞海上貿易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而在鄭和之後歐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航海家的冒險促進海上貿易的發展,從沉船遺骸挖掘到的古物使我們得以了解當代的海戰歷史與國際貿易物品的種類及特色。

 

水下考古學發展至今不過半個世紀,透過現代科技的幫忙,考古學家才能以充份的潛水裝備及探測儀器著手挖掘過去不可能找得到的海底寶藏與不為人知的人類遺跡。

 

這次在十三行博物館舉辦的水下考古特展是國內首次展示及介紹水下考古的歷史與沉船古物,以往我只在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節目中看到挖掘古代沉船的經過與找到的古物,這次的展覽讓我了解台灣附近海域挖掘到的沉船古物及世界各地有名的沉船歷史。

 

展覽分為六個單元,下面一一介紹:

 

沉沒水下的文化資產

根據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制訂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中所定義的水下文化資產是指部份或全部淹沒於水下至少一百年之久的所有人類文明有關的歷史物品或遺跡。人類建造的城鎮及船隻由於天災、戰爭、劫掠、觸礁等因素而沉沒水中,成為水下文化資產,其中沉船是最早被發現及水下考古的主要研究對象。

 

從沉船的遺骸及物品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的造船與航海技術,事實上若沒有這些沉船光憑古代文獻上的記載,我們還是無法完全明白古人實際造船的情況,唯有透過沉船遺骸才能夠用電腦清楚地重新模擬並復原古船的樣貌。

 

將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在博物館供民眾參觀也可以成為很好的觀光資源,這些水中的秘寶將不再神秘而廣為人知,讓世人親睹水下寶藏的丰采。

 

版畫  

這是十七世紀上半葉的帆船銅版畫(西澳博物館提供)

 

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學是發源於西方的考古學分支學科,水下考古學是以考古學的概念和方法結合海洋科技和保存科學等自然科學,研究沉沒水下的船隻、遺物和遺跡。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對水下的世界抱持濃厚的興趣而想要去探索,但由於潛水設備的簡陋,進行水下探測的範圍十分有限,直到上個世紀中葉輕潛水技術的發明,人們才能夠在水中悠遊自在地欣賞海中及河湖下的美景,並且發現古文明的沉船寶藏及謎樣遺跡。

 

現場展示16至20世紀的歷代潛水裝備圖例解說及介紹水下考古工具:尺規、寫字版、水下相機、氣瓶、量尺、面鏡、探方、小鏟子、蛙鞋及長釘。

 

 水下考古裝備

這是水下考古人員穿著潛水衣及攜帶考察工具的模特兒展示

 

沉船遺址

現場展示17世紀瑞典戰鑑瓦薩號及荷蘭商船巴達維亞號、汶萊古沉船及澎湖將軍一號的看板圖例解說、影片和照片說明。瓦薩號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下令建造的戰船,1628年8月10日自斯德哥爾摩海港開航,因遇強風來襲使得船身翻覆沉沒海中,直到1956年才成功挖掘出遺骸,歷經50年修復之後,瑞典政府成立瓦薩博物館,成為全世界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巴達維亞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1629年自荷蘭出海航向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所在地巴達維亞,途中在澳洲西海岸外觸礁失事,西澳博物館自1972年起以水下考古方法調查及挖掘該船遺骸及其物品,巴達維亞沉船地點及其遺骸已成為西澳著名的潛水觀光景點。汶來古沉船是1997年法國石油公司探勘油田時發現的,雖然找不到沉船遺骸卻發現大量的中國明代陶瓷器等等,對汶萊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澎湖將軍一號是1990年在澎湖將軍嶼附近海底發現的,研究證實這是清代中期載運貨物的木造帆船,是台灣首次由政府進行水下考古挖掘的沉船。

 

UNDERWATERBLOG03.jpg 

這是澎湖將軍一號挖掘現場照片(國立歷史博物館)

 

出水遺物保存修護

現場有影片解說、圖例說明,以及用手指觸控電腦動畫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從水下挖掘出的遺物如何清潔、修護及保存。遺物從出水到保存一共需經過五個步驟:1.表面清潔─去除表面髒污、有害物質或附著生物。2.穩定處理─例如陶瓷器脫鹽處理、金屬脫氧處理等。3.修復─研究或教育推廣需要所進行的填補、拼黏、修復損壞部位等等。4.保存處理─採用真空或冷凍乾燥方式去除水份,必要時得進行金屬防鏽處理或其他處理等等。5.典藏管理─標記、登錄、包裝、庫存及其他預防性保存措施。

 

清潔修護古物  

這是現場展示遺物修護保存的影片畫面

 

現場另有展示數十件澎湖將軍一號、淇武蘭遺址及馬公港出水遺物,這是我首次親眼見識水下考古的遺物,與陸上遺跡發現的古物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可以從出水遺物表面隱約或清楚看見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痕跡。

 

UNDERWATERBLOG06.jpg  

這是淇武蘭遺址出水的青花瓷碗杯

 

台灣水下的重要文化資產

台灣海峽是水下考古的極佳場所,其水下蘊藏的考古資料包括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新石器時代被淹沒的人類聚落及眾多古沉船等等。在澎湖群島與台灣本島之間的澎湖海溝,漁民捕魚時撈獲不少動物化石,其中以古象和水牛的化石佔多數,這些動物化石學者訂名為「台灣陸橋動物群」,現場展示德氏水牛的骨骼模型,德氏水牛是曾來往於陸橋的主角之一。

 

水牛模型  

這是引用自然科博館館藏及收藏家林文雄先生的標本所製作的德氏水牛骨骼模型

 

世界水下文化資產保護

為杜絕人們非法盜竊及破壞水下遺產,各國紛紛開始立法來抵制這些行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除積極推動相關法令外,也進行人才培訓及發展水下調查發掘技術,引進他國水下考古專業知識,與國際接軌。

 

現場介紹台灣民國94年至98年迄今的水下考古國際交流大事記及教民眾認識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公約,一共有九項重要原則,內容像是禁止商業性打撈、遺址避免人為騷擾及進行水下文化遺產活動需經過權威機關核可等等。

 

總結感想

說到海底寶藏,人們經常會想到動漫小說或電影裡海盜尋寶的故事情節,對於航海尋找寶藏的認知我是從結城信輝設定的卡通「金銀島」開始的,近幾年由於動漫畫「航海王」及電影「神鬼奇航」的大受歡迎,很容易給觀眾對於海裡寶藏的一個刻版印象:充滿黃金或許多價值連城的珠寶蘊藏於海中等著人們去挖掘,航海尋寶代表的是人們發財致富的夢想與貪婪欲望的實現,然而對於考古學家來說,海底的黃金或珠寶並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他們所關心的,是這些海裡人類文明殘留的遺物所隱藏的歷史真相與文化意義,一些看似破簡殘片毫無商業價值的東西在考古學家眼中卻是無價之寶。

 

現今我們對古代著名海盜維京人航海歷史的了解,很多來自水下考古的研究成果,透過維京沉船的發現與研究,我們得以知道中古世紀維京人航行大西洋的路線與劫掠經過、搶劫財物的種類、航海及造船技術,以及船上人民的生活。維京人是美洲大陸最早的發現者,並非是1492年的哥倫布。

 

記得以前看過關於宋代沉船的新聞報導,上網搜尋它的新聞內容,這艘沉睡廣東海域800年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保存相當完整,考古及商業價值不斐,幾乎可與兵馬俑相提並論,船上發現的精美工藝瓷器及黃金器具十分豐碩,這艘南海一號沉船遺骸及其遺物目前都存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內,希望將來有機會到香港旅遊時能夠順道前往該博物館一睹南海一號的丰采與珍貴寶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